龙葵(学名:SolanumnigrumL.):一年生草本植物,全草高30-120厘米;全中国均有分布,喜生于田边,荒地及村庄附近,广泛分布于亚、欧、美洲的温带及热带地区。
形态特征
多年生草本。株高50~120厘米。直根系,主根发达,常木质化。茎直立,多分枝,有时呈半匍匐状,常有棱或小刺,绿色或淡紫色,基部常木质化。叶互生,有短柄,柄长3~7厘米;叶片卵形,全缘,波状缘中具疏齿;叶片长7~13厘米,宽4~7厘米,基部钝尖,先端渐尖。蝎尾状花序,腋外生,具2~12花,花冠白色或谈紫色;花药黄色,单朵花期1~2天。浆果球形,成熟时黑紫色、黄绿色或朱红色。单果直径0.75~1.07厘米,单果重0.29~0.54克,每果内含种子22~79粒,挂果后30~40天成熟。种子卵状三角形,淡黄色或黄色。花果期9~10月。
生长习性
生长适宜温度为22-30℃,开花结实期适温为15-20℃,此温度下结实率高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在有机质丰富,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上生长良好,缺乏有机质,通气不良的粘质土上,根系发育不良,植株长势弱,商品性差,适宜的土壤pH值为5.5-6.5。
栽培技术
精细整地
培育壮苗;选择肥沃,疏松,易排灌,前茬未种过茄果类蔬菜的地块作苗床,深耕细耙,作成宽1米,高15厘米的育苗畦。播种前先把苗床浇透水,将种子掺细沙拌均匀,进行撒播,适当稀播以利于培育壮苗,播种后覆土0.5厘米,然后在畦面上覆盖稻草或麦杆,以保持土壤湿润利于出苗,浇透水,5-7天出苗后揭去稻草或麦杆。冬春季要在小拱棚内育苗,夏秋季可在小拱棚上覆盖遮阳网育苗。当幼苗3-4片真叶时进行间苗,间去生长势较弱的小苗,同时及时除草。
合理密植
产量定植前15天,保护地内667m2施入优质有机肥3000千克,以延长植株的生育期。当幼苗5-6片叶时进行移栽,穴距25-30厘米,行距30-35厘米,每穴2苗,667m2栽8000-10000株,定植后浇定根水,确保幼苗成活。
适时封顶
增加产量当植株长到8-10节时,可把顶摘去,促进侧芽生长,当侧芽长到20厘米时,可把侧芽沿15厘米处采收,留下5厘米约2-3个节间;由于腋芽萌发力强,此时适时追肥,这2-3个节间又可继续萌发新枝梢。主枝的适时封顶是延长采收期和提高产量的关键,如封顶节位高,留下腋芽多,形成侧枝多,但由于养分分散,侧枝细小,降低产量和质量;如封顶节位低,不但影响主枝的产量,而且由于基部腋芽较弱,生长慢,延迟侧枝的形成,又由于侧枝少,总产量会降低。
合理追肥
为使采收植株的嫩梢鲜嫩,商品性好,使植株的腋芽不断萌发形成商品嫩梢,每采收一次后,都要进行追肥,每次每667m2施尿素10千克;高效复合肥15千克,加水浇施。植株生长进入中期后,每隔7-10天叶面喷一次奥普尔600倍液,或0.2%-0.3%磷酸二氢钾溶液,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,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,而且使嫩梢颜色嫩绿,脆嫩感强,品质好。
病虫害防治
龙葵的抗病能力强,在果实成熟之前很少发病。有的会发生白叶病和病毒病,白叶病一般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会发生,发病初期可以用50%的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。病毒病是茄科植物常见的病害,在高温干燥的情况下会发生,主要由蚜虫传播,因此干旱时要及时浇水,出现蚜虫、菜青虫等害虫时要及时喷杀虫王等农药防治,采收15天之前用停止用药,保证果实品质与安全。
采收方式
每次采收嫩梢后,都留下嫩梢最下部5厘米的节间,使这5厘米上的2-3个腋芽,生长后形成新的嫩梢又可采收上市。采收一次追肥一次可以连续不断采摘嫩梢上市,采收盛期冬春季可有3个多月,夏秋季有2个多月,直至开花为止。
采收野生种,在山沟路旁,田间地头,生荒地等地方都可收集到野生的成熟果实;野生种采种后经晾干、筛净后放置于阴凉处贮藏备用。采用野生种做种,植株生长势好,抗病性强,长成的嫩梢吃起来苦味较浓。
药用价值
龙葵苗味苦、微甘,性滑、寒,无毒。能解除疲旁,减少睡眠,祛虚热,消浮肿;治风证,补益男子元气,妇人败血;消热散血,压丹石毒,适宜食用。茎、叶、根捣烂加土和好,外敷疔肿、火丹疮,效果好。根与木通、胡荽煎汤内服,能通利小便。治疗发背痈疽成疮,用龙葵一两研为末,加麝香一分,研匀外涂。治疗火焰丹肿,取龙葵草加醋研为细末外敷。治疗诸疮恶肿:取龙葵草捣烂,用酒送服。另以药渣敷患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