猴耳环(学名:Archidendronclypearia(Jack)I.C.Nielsen)是豆科猴耳环属植物,乔木,高可达10米;小枝无刺,有明显的棱角,密被黄褐色绒毛。托叶早落;二回羽状复叶;羽片3-8对,通常4-5对。花具短梗,数朵聚成小头状花序,再排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。荚果旋卷,宽1-1.5厘米,边缘在种子间溢缩;种子4-10颗,椭圆形或阔椭圆形,长约1厘米,黑色,种皮皱缩。花期2-6月;果期4-8月。
热带亚洲广泛分布;在中国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生长于林中。
该树木材纹理致密,宜作箱板、家具、农具等用。枝叶治风湿、跌打烫伤,嫩枝为胶虫寄主。叶光亮,花期长,宜作风景树。根深,萌芽力强,为重要水土保持及混交树种。宜于在华南热带、南亚热带城镇改造疏残林及营造复层混交水源林和风景林。树皮含单宁,可提制栲胶。
形态特征
乔木,高可达10米;小枝无刺,有明显的棱角,密被黄褐色绒毛。托叶早落;二回羽状复叶;羽片3-8对,通常4-5对;总叶柄具四棱,密被黄褐色柔毛,叶轴上及叶柄近基部处有腺体,最下部的羽片有小叶3-6对,最顶部的羽片有小叶10-12对,有时可达16对;小叶革质,斜菱形,长1-7厘米,宽0.7-3厘米,顶部的最大,往下渐小,上面光亮,两面稍被褐色短柔毛,基部极不等侧,近无柄。
花具短梗,数朵聚成小头状花序,再排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;花萼钟状,长约2毫米,5齿裂,与花冠同密被褐色柔毛;花冠白色或淡黄色,长4-5毫米,中部以下合生,裂片披针形;雄蕊长约为花冠的2倍,下部合生;子房具短柄,有毛。
荚果旋卷,宽1-1.5厘米,边缘在种子间溢缩;种子4-10颗,椭圆形或阔椭圆形,长约1厘米,黑色,种皮皱缩。花期2-6月;果期4-8月。
分布范围
产于中国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生于林中。热带亚洲广布。
树皮含单宁,可提制栲胶。
栽培技术
选地整地
对土壤要求不严,宜选用土层深厚、土壤肥力较高的微酸性壤土种植。选择在山谷和山腰以下,温暖而阴凉的环境,土层深厚肥沃湿润的立地,造林前2个月内完成林地清理、整地和挖穴工作。穴垦整地,造林时根据需要确定株行距,进行采集嫩枝嫩叶为药物生产原料的造林,可以采用0.5×0.5米的株行距,品字形排列。
育苗
常采用播种繁殖,于9-10月间采种,采种时要选择子粒饱满、无病虫害的荚果,将其晾晒脱粒,干藏于干燥通风处,以防发霉。春季育苗,播种前将种子浸泡8-10小时后取出播种。开沟条播,沟距60厘米,覆土2-3厘米,播后保持畦土湿润,约10天发芽,每公顷用种量约150千克。苗出齐后,应加强除草松土追肥等管理工作。
定植
苗木栽植应选择阴天或小雨天进行,宜在春季苗木芽萌动前进行,选择苗高30-50厘米的壮苗,栽植深度比苗木原土痕深1-2厘米,栽植时掌握“三埋、两踩、一提苗”的技术要点。
抚育管理
1补植猴耳环苗木造林成活率较低,只有60-70%,造林1个月后应及时检查并补植。
2施肥定苗后结合灌水追施淡薄有机肥和化肥,加速幼树生长,8月上旬以前要以施氮肥为主,8月中下旬至9月间,以施用氮、磷、钾等复混肥为主,施肥时要按照“少量多次”的原则。晚秋时可在树干周围开沟施肥1次,保证来年生长肥力充足。
3松土除草如果田间杂草过多可进行人工锄草或化除。每年夏季秋季应及时松土除草,做好劈杂、扶苗除蔓等工作。
4排水由于猴耳环不耐水涝,要在圃田内外开挖排水沟,做到能灌能排。
5修枝苗期要去掉侧枝叶,仅留主干,以保成活,定植后每年应予修剪,调整树态。
病虫防治
猴耳环苗期病虫害较少,不需要特别进行防治。
采收与加工
全年均可采。割取带叶茎枝,晾干或晒干。
主要价值
药用价值
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,止泻。用于上呼吸道感染,急性咽喉炎,急性扁桃体炎,急性胃肠炎,亦可试用于细菌性痢疾。
何谓猴耳环
猴耳环,不是猴的耳环。“猴耳环”是一种比较珍稀的中药材,主要分布在广东粤北山区,民间叫婆劈树、围涎树、鸡心树、三不正、尿桶公、洗头树、落地金钱、神仙草等,是多年生乔本植物,树皮含单宁,枝叶可药用。国际卫生组织将其归到豆科、猴耳环属。
医学记载
猴耳环早在明代就被医药学家李时珍收录在所著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。经古籍考证,《陆川本草》中提到猴耳环叶:凉血,消炎生肌;治烫伤,溃疡。《广西药植名录》中描述:猴耳环消肿;治风湿通,跌打,火烫伤。民间传统以猴耳环枝叶煮水洗疮及化脓性伤口、湿疹等,去腐生新功效独特。
猴耳环:能消炎的中药材
药效
猴耳环性味苦涩寒,功效清热解毒、收湿敛疮,是治疗多种热毒症候独特的南方药材,有清热解毒、凉血消肿、去腐生新的极佳疗效;由于猴耳环清热泻火、解毒祛湿之作用强劲,既能上清咽、肺之火毒,又能下清大肠之湿热,故临床应用于咽喉肿痛,包括咽喉炎、急性扁桃体炎;肺热咳嗽、包括上呼吸道感染、肺炎;以及湿热泻,包括急性肠炎、痢疾等,每每疗效显著。
猴耳环功效
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化学系、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、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、SFDA药品评审中心等权威科研院所联合发布的《猴耳环抗病毒有效成分研究》研究报告称:猴耳环嫩枝叶内包括特利色黄(五羟基黄烷)、杨梅苷、槲皮苷、槲皮素、没食子酸甲酯和没食子酸在内的6个单体化合物。其中,槲皮素对肠胃道有止泻、消炎镇痛的作用,没食子酸有极好的抗炎、抗病毒作用。